一位妈妈留言说,她家儿子今年上初二了,比起孩子的学习,她对孩子的人品更加的头疼,孩子从小到大从来没关心过长辈,还经常不顾家庭情况,会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,比如他想买什么,不给买就大闹,买的不是最贵的最好的,干脆他就不用了,让父母再重新买个新的,从来不体谅父母的不易。问面对孩子总是提出无理的要求应该怎么办才好?
后来我又和这位妈妈聊了很多,知道其实他们家就是个普通的工薪家庭,她结婚第六年才有了这个孩子,所以他爸爸和爷爷奶奶都很宠孩子。所以这个孩子是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。其实,这个案例特别典型,我们可以透过这位妈妈例子看到,一部分群体的教养现象,就是现在穷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。
贫富差异,本质上是教育的差异。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,开始培养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,穷人却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弯路:无限度地宠溺孩子,只求成绩,不求其它。结果孩子的品质就出现了很多问题。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,出现这样一波群体呢,其实主要是以下的几个原因:
第一,家长的补偿心理。这种心理最容易出现在自己曾经穷苦过,单亲家庭或者子女遭受过重大事故的家长身上。他们会有强烈的补偿心理,觉得不能让孩子吃亏,要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,帮助孩子做各种事情。宁肯穷了全家,也不能穷了孩子,是他们的教育信念。
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,会习惯了伸手讨要,对父母缺乏感恩心理,会一直处于一个索取者和讨债者的角色。今天花明天的钱,消费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。更要命的是,责任心几乎为零,我穷我有理,我弱我有理,这种心态会让身边的人对他有很多的意见,会让人际关系彻底失败。
而这种补偿心理其实也只是长辈的自我安慰。毕竟给孩子再多物质上的关爱,都弥补不了精神成长上的缺失。10年前穷人家的孩子肩上承担着责任,带着要改善整个家庭,整个家族的责任去学习,要走出去。他们有动力,肯吃苦。而现在穷人家庭的孩子,父母的教育模式会让孩子在物质上丰盈,精神上吃不了苦,并把正常的教育当成苦的,让孩子以吃苦为耻。
3-6岁,是培养自控力的关键期在网上看到一个搞笑小视频。
一个小男孩儿想买玩具,可是因为和妈妈约定一周只能买一次,他为了控制情绪去卫生间哭泣。但让大家不可思议的是,男孩进去就哭,出来就好了,这收放自如的自控力,让大人都自愧不如。
第二个原因,是现在家庭普遍是6+1或者6+2的模式,家长过于溺爱。什么是6+1,6+2呢,就是指六个家长,爸爸妈妈,爷爷奶奶,姥姥姥爷宠爱一个孩子或者两个孩子。再加上生活条件变好了,就会造成对孩子很多溺爱。比如说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受到特殊待遇。孩子在家庭地位中高人一等,处处受到特殊照顾,吃独食。当孩子习惯于特殊的时候,习惯于高人一等的时候,必然变得自私,没有同情心,不会关心他人。
还有家长和老人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会当面袒护孩子,这样会导致孩子在犯错的时候有保护伞和避难所,不承担责任。不仅如此,这样家庭做的最多的是代替包办,现在很多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,还不会穿衣,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,不懂得劳动的愉悦,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。这样包办下去必然会失去一个勤劳,善良,富有同情心的能干,上进的孩子。
溺爱的最多的一种形式就是轻易的满足孩子,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,有的父母还给孩子很多零花钱,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。这种孩子容易养成不珍惜物品,讲究物质享受,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怀性格,很少会有忍耐和吃苦精神。
所以中国有一句古话说的好,宠儿多不幸,娇儿难成才。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,孩子养成习惯的形成需要家长首先走出爱的误区。所以家长要学习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,因为每双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,每个家庭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,世界的未来。
最近在微博上有一个问题特别的火:“穷人”和“富人”之间最大的差距是什么?认同度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:穷人的“穷”,本质上是认知能力的“穷”。富人的“富”,在于他们眼界更高,格局更大。
如果不能摆脱穷人思维,练就一身底层能力,那么他将永远是个“穷人”。就连后代,也只能有平凡的教育,继续平庸下去...
所以一个熊孩子也好,一个白眼狼也好,一个总是提出无理要求的孩子也好,都是我们一言一行一粥一饭喂养出来的。我们只有先对我们自己的教养方式和思维模式做一个彻底的改革,才能养出一个富有同理心,具备爱心责任付出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