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2025年07月02日     
公益要闻
公益要闻当前位置:首页 > 公益要闻
跨越千里的生死营救
    发布时间:2016/02/02

救援队归来  记者 倪军 摄

天寒地冻,救援人员坚守在现场

现场大口径救生孔下落

    1月29日21时21分,山东平邑石膏矿4号矿井救援现场,无数双眼睛紧盯着5号救生孔内缓缓上升的救生带,现场空气几乎凝滞,救援人群屏住呼吸,唯恐漏过一丝细节。4名被困矿工从220多米深的井下成功升井,现场人群鼓掌、欢呼、跳跃,有的还摘下棉帽抛到空中,让压抑了36天的情绪尽情宣泄。持续36天的山东平邑石膏矿垮塌救援工作于当日夜间结束,4名被困矿工成功获救,创造了中国矿山救援史上第一个通过地面打孔救援成功的案例。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参与了此次生死救援,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    1月31日21时30分,参与救援的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凯旋。
    赶赴:跨越千里展开营救
    2015年12月25日7时56分,山东省平邑县保太镇万庄石膏矿井下发生大面积坍塌,当班作业的29名矿工被困井下。事故发生当天成功救出11人,剩下的18人除1人遇难外,其余17人被困井下。“淮南与山东相隔千里,但矿工兄弟的安危时刻牵动我们的心。事故当天深夜我们接到国家安监总局的召请,星夜兼程于27日凌晨赶到事故现场。”淮南矿业救援队车辆调配队队长罗瑞武告诉淮河早报、淮南网记者。
    事故发生第五天,4号井井底车场发现4名幸存矿工,他们被困在一段约50米长的巷道内。然而在随后的救援中,救援人员发现所有通往被困人员的通道都被堵死了。“采取地面大口径钻孔救援方式救人成为唯一选择。”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副队长丁同福介绍,以往国内只要发生矿难,几乎都是靠救援人员下井,顺着巷道搜救被困人员,而这一次采取地面大口径钻孔救援方式还是国内首次。
    为了增加救援成功率,事故救援指挥部决定,同时施工4号和5号两个大口径钻孔,争取实现“双保险”。其中,淮南救援队承担5号井的施工。危及时刻,淮南救援队再次被委以重任,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丁同福告诉淮河早报、淮南网记者,淮南队是依托淮南矿业组建的7个国家级矿山应急救援队之一,有着多次成功抢险救援的经历。淮南矿业还专门抽调勘探处和安装工程分公司的30余名职工为施工打前阵。”
    救援:施工过程难度超乎想象
    大口径钻孔救援难度极大,对技术和设备要求极高。安徽煤监局救援指挥中心主任张向农介绍,在准确判断井下幸存人员位置的基础上,要确保精准钻孔,但是事故巷道塌方严重,又是国内第一次大口径钻孔,没有任何经验,只能靠平时的训练积累。此外,救援通道要打到220米深的巷道,精准度极不好把握,一旦偏离位置后果不堪设想。
    事故现场地质条件十分复杂,让救援人员不禁捏了一把汗。罗瑞武回忆说:“事发矿区上方80米处,泥沙地质条件复杂,在矿震发生后地层极不稳定,不断出现塌方现象,水、泥浆、砂石不断涌出,施工难度超乎救援队想象。”
    据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工区书记李友俊介绍,淮南矿业集团勘探处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大口径救生钻机,在尝试多种救援方式后,将希望寄托到了5号孔上。1月23日,5号大口径救生孔打到了地下217.8米的预定位置,这也是救援现场第一个打到这个位置的大口径救生孔。因为地质复杂,救生孔并没有直接与被困矿工所在的巷道直接相通。
    李友俊说,救生孔和巷道还有0.8米。除了大口径救生孔,救援中还开钻了多个小口径救生孔。救援队将风镐、铁镐等自救工具,通过7号救援孔分两次投放到井下。被困矿工最终打通了被困区域和救生孔之间的石层。
    由于5号井先于4号井成功贯通,救援指挥部决定,立即通过5号井救人。淮南救援队再次担负起用吊车提升被困人员的艰巨任务。1月29日晚21时20分,第一名矿工顺利升井,随后以平均30分钟左右的时间,另外3名矿工全部顺利升井。被救人员每一次升井,现场都响起热烈的掌声,一些人激动得热泪盈眶。回想当时,罗瑞武依然激动地告诉淮河早报、淮南网记者,救援现场遭遇严寒,夜间温度达零下18度,看着4名被困矿工被安全救出,一个多月的辛苦终于迎来了回报。
    坚守:曾经做好在平邑过年的准备
   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105钻井队队长贾春好告诉淮河早报、淮南网记者,“本次参与救援的淮南救援队里,年龄最大的59岁,最小的25岁,还没有结婚。”
    罗瑞武说:“许多队员来之前都没有回家,是直接赶赴山东平邑的。30多人的队伍轮流值班,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,救援人员克服了技术和生活上的困难,始终坚守在救援的第一线,我们曾经做好了在那过年的准备。”(记者 罗静)

(除署名外,本版图片由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提供。)

 

(来源:淮南网)